文明评论

陆玄同:没有平等就没有文明和谐共融

来源:红笔      作者:陆玄同      发布时间:2019-11-29 18:45       点击数:

文明和谐共融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11月28日,首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行,来自世界不同文明地区的近百名代表,围绕“建设一个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的美丽世界”主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这是一座为文明交流而架的桥梁。作为意识和理性的存在样态,文明说到底就是信仰,简单来说,就是尊重自然规律的信仰和非尊重自然规律的信仰,中华文明显然属于前者,诸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

一边是对自然的敬畏,一边是对宗教的虔诚,看似两不相干,实则可以同道。对自然规律的信仰是永恒的,而非自然规律容易受外界干扰,其发展的最终趋势是,两者融合走向永恒。

多元的世界,多元的文明,共存共生,何乐不为?

追溯世界历史,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使得其他文明进入西方视野,而此时的西方人本着自身的优越感,定义其他文明的优劣。他们把对非洲和美洲的侵略定义为文明战胜野蛮,并以此为荣,就足以说明问题。

回到中华大地,当孔子赞叹周公时代“郁郁乎文哉”的理性时,吴楚巴蜀则生发出“楚辞”的瑰丽和三星堆文明的神秘,与中原文明遥相呼应;当秦汉“大一统”定于一尊之时,西域传入的佛经、音乐开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先河。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明和谐共融,是在“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漫长进程中积累的经验,是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大浪淘沙中获得的共识。这一切来之不易,但毁灭起来确实是一瞬间的事。

世界不是哪一个文明可以垄断的。任何文明要想延续下去,除了融合发展,别无他路。中华文明从诞生一来,虽然征程中数落数起,但总的趋势是不断融合其它文明从而不断壮大。这是偶然的吗?当然不是。而是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强大力量在起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中国文明的力量。

隔阂、排斥往往与蒙昧相伴,开明与包容却总是带来文明之光。只有平等对待各种文明的态度,才会有接纳其他文明的博大胸怀。汤一介先生曾言,相对于“文明的冲突”,“文明的共存才应是人类社会的出路”。

这种认识是广泛存在的。如此才有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的认识;才有尼泊尔外交部长贾瓦利“我们应当接受和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尊重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信仰”的态度;才有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在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是完全独立的存在,只有积极对话才能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的善意劝告。

马来西亚有一句谚语:不相知无以相爱。当你了解别人后,你才可能爱上他们。

埃及文明有古无今,中华文明有古有今。文明的延续意味着在“挑战与应战”的文明生存游戏中获得巨大成功。而中国文明也是各种文明交流碰撞所形成的,在中国人“天下观”的文明视野中,华夏与夷狄不是基于种族或血统区分,而是以文明程度衡量。其实有差别就有融合的空间,而文明差异不应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应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文明进化在于持续对话与融合,而和谐共融的基础是平等的态度。没有内在开放性与兼容性的封闭文明,必然也会对其他文明和文明融合充满敌意。而结果就是越走越封闭,最后失去进化与自我更新的能力,失去应战能力。

(红笔:陆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