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中国文明网】“好支书”魏登殿:将灵魂融进大山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8-03 00:00       点击数:

党的十八大代表、十堰“最美村官”魏登殿,在湖北郧西坎子山村党支部书记任上一干就是40个春秋,他绝壁凿路,寒暑无歇,风雨无悔,为了让鄂西北最贫穷的山村脱贫致富、走在前列,他把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全部奉献在了这里,被誉为现代“愚公”、“坎子山的脊梁”,名至实归、当之无愧。

湖北十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求领导干部以“最美村官”为镜,村官们在台上讲述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事迹,领导干部在台下认真聆听,自己甘当学生。那么,在魏登殿身上,我们可以学习些什么呢?

一是“千锤万凿出深山”的为民本色。面对锦绣前程没动心,毅然回到家乡报桑梓,年仅22岁的魏登殿没有忘本,并且是一诺千金。由于人畜饮水困难,曾有村民为此寻了短见,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魏登殿发誓要修通出山的路,既便于村民取水。更利于坎子山村的发展。魏登殿艰苦朴素、克己奉公,每次到市里申请项目资金,他都自带干粮,住最便宜的旅馆。魏登殿忠诚谋公、铁面无私,为了承揽村上修路、通电等工程项目,不少人通过各种渠道给他送礼,都被严词拒绝了。他的心里很清楚,这边收了礼,那边的工程质量必然打折扣,必然有损自己承诺的事业,对不起村民。“回民骄子”魏登殿这种“贫贱不能移”、诱惑面前“千磨万击还坚劲”,始终心系老百姓的为民本色值得学习。

二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韧意志。“为村民在悬崖峭壁上凿条路,是我一生的目标!”每年推进750米,魏登殿带领群众,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为坎子山村凿出了一条21公里的“出山大道”,结束了村民无水、无电、无路的贫困历史。魏登殿以其坚韧不拔、志如磐石的意志,穷其一生的热血和激情投入工作,秃岭化青山,黑发变皓首。魏登殿“只求做大事,不求做大官”的理念,安心本职、不达目的绝不收兵的决心和毅力值得学习。

三是“咬定荒山不放松”的赤子之心。一个人可以选择职业,但不能选择故乡。坎子山村是全县海拔最高的村,这里交通闭塞,发展落后,山大人稀、土地贫瘠,喀斯特地貌典型,地表难以积水,全村人畜饮水困难。面对回汉百姓瘦弱的身体和饥饿的眼神,魏登殿痛下决心,改变坎子山村祖祖辈辈贫穷落后的面貌。他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奋战,建成111口水窖,使家家户户都通自来水。把盘山公路修到了山顶村口,山里的土特产运出去了,山外的化肥运进来了,村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我的心永远在坎子山,魂永远在坎子山,这辈子哪儿也不去。死了,也要埋在坎子山。”魏登殿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撞击心灵,启发党政领导干部一定要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对事业忠诚。

四是“十年踏地脚跟牢”的党性风范。古有“爱邑民,十年踏地脚跟牢”的自勉之语。过去知县任期三年一届,可以连任三届,“十年踏地”以示不谋官职升迁,愿意为地方做些实事。59岁的魏登殿,自1975年从部队复员后,他怀着报恩的情怀回到坎子山村,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一干就是38年。把昔日一穷二白的坎子山村建设成了先进村、文明村。如今,有极少数基层干部无心岗位,无心关注百姓疾苦,只盼着快出成绩、多出政绩,位子还没坐热就想跑。这和魏登殿38年如一日,不求个人升迁富贵,只求造福一方百姓的务实心态形成鲜明对比。

魏登殿是面镜子,他一面朴实无华,一面光彩照人;魏登殿是根扁担,他一头挑着党和政府,一头挑着群众百姓;魏登殿更是茫茫大山里的一盏明灯、一面鲜红的旗帜,彰显着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承载着指引山乡脱贫致富的光荣使命。衷心希望秦巴山区这样的镜子更亮,这样的旗帜更多。 (胡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