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创建动态 > 媒体关注 > 正文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5-09 00:00 点击数:
如何采用适合当代青年容易接受的方式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摆在思政课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难题。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可以补足人的“精神之钙”,但这样的学习也从来都不是生吞活剥可以下咽的,于是就有人试图通过讲故事、短视频、MOOC(慕课)资源等各式各样的手段和路径对思政课堂加以引导。笔者担心的是,这样的趋势如果把握不好“度”就容易走进误区。
第一,教学手段的革新并不能完全取代板书等传统教学方式。今天的思政课教学,老师们在采用PPT教学的同时,几乎完全放弃了板书,甚至离开了PPT课件就完全不知道怎么讲课了。实际上,PTT课件充其量只是教学辅助手段,它是为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师服务的。学生上思政课,主要还是看教师是怎么讲的,怎么板书的,怎么把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怎么和同学们进行思想交流、观点碰撞和答疑解惑的,而不是用眼睛一直去盯住死的PPT课件。
第二,网络在线课程资源的广泛应用并不能完全取代面对面的说理。学理论主要靠人的理性思考。网络在线课程虽则能够激发学生的感性认识,可如果离开教师的能动引导,人的感性认识并不能自发地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学生所学专业是多样的,人的个性和思想也是多元的,他们的问题和困惑也必然是复杂而具体的。显然,网络在线课程手段可以帮助解决一些“批处理”的问题,而对于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思想,以及现实、具体而多样的问题几乎是无能为力的。
第三,决不能为适应学生接受特点而削弱思政课教学的导向性。“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面对思政课气氛不够活跃,有人开出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药方。他们重视的是剧场效应,而对于思政课的导向性和说服力却很容易忽视,这种做法或许一时能够提高“抬头率”,可“点头率”依然不高。“学生想要什么”和“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其实并不是同一个概念。这种由于片面迎合学生而容易抹煞思政课的导向性和说服力的倾向已然受到有识之士的批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其核心问题是做人的思想工作。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能够善于通过传统的面对面说理去影响学生的思想,通过有针对性的解惑使科学理论入脑入心,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灌输来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地学理论、提觉悟、讲政治,从而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努力。(胡文江)
上一条:【湖北日报】这名十堰教师的演讲震撼湖...
下一条:【十堰文明网】汉江师院启动第三届读书...
返回列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