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郧山书院时期(1904年以前)
开云手机官网入口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治学传统的高等学府。数百年来,学校虽屡历迁建,沿革兴废更替,但文脉相承,教风相袭,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和国家栋梁。
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郧阳巡抚于湛在府署东北所建的“郧山书院”(已淹没),礼部侍郎马理为之作《郧山书院记》,郧阳知府徐桂亦作有《郧山书院尊经堂记》,表彰于湛之功德,赞为“大雅之政”。万历十四年(1586年)知府沈鈇增修。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守道鲁之裕因书院坍塌而重建之;乾隆十三年(1748)知府张世芳重修,四十七年知府曾恒德再修;嘉庆二年(1797)东西斋舍多有倾圮,知府王正常补葺,改名“龙门书院”;道光二年(1822年),皇帝下圣旨拨付郧山书院办学经费,次年学政杨怿曾将书院从府署东北移至移建于旧通判署址(今郧县城关镇),后知府李羲文修理讲堂学舍;咸丰九年(1859年)知府李宗涛又重修;由于地势低佳,不适宜办学,同治八年(1869年),知府金达迁郧山书院至郧阳城北三元宫(今郧山中学校址),并作《移建郧山书院记》,后来的郧阳府师范学堂、郧山中学、湖北省立第十一中学、郧阳中学校址均在此处。
二、前师范时期(1904—1954)
郧阳地区师范教育的诞生和中国师范教育的开端是同步的。光绪三十年(1904年)根据两湖总督通令,各州、府、县书院一律改为中学堂或师范学堂旨意,郧山书院更名为“郧阳府师范学堂”,生源来自郧阳府属各县秀才和优秀的童生,民国初年郧阳府属各县的初等、高等小学堂教师,大多是“郧阳府师范学堂”的毕业生。学校的前身——郧阳府师范学堂为郧阳地区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湖北郧阳府师范学堂毕业凭照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封建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他宣布废除忠君、尊孔、读经,改革学制、修订课程,推进社会教育。他改中学堂为中学校,学堂监督改称校长,“郧阳府师范学堂”因而易名“郧山中学”,学制四年,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教育家杨献珍于1913-1915年在这里求学。192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学校系统改革令》,实行新学制,学校更名为“湖北省立第十一中学”,1925年杨献珍任校长。1935年易名为湖北省立初级中学,设简易师范班,1937年增设中师班。
郧阳府学宫大成殿
1938年全省中学联合,学校更名为“湖北省立联合中学郧阳分校”,含高中、初中、师范三部分,校址一度迁至郧阳府学宫大成殿(今郧县城关镇西岭街郧阳汽车改装厂内,即将淹没)。这时学校接纳来自山东、武汉、襄阳等沦陷区流亡师生数千人,办学规模一度达到2400人,居全省之冠。1939年,经房县籍省参议员段锡三提议师范部搬到房县,拟抗战胜利后搬回郧阳专区。
1940年3月,郧阳联中一分为三,即省立第八女高、省立郧县初级中学和省立房县乡村师范学校。1940年9月郧县原址新组建省立郧县简师,丁裕超任校长。1943年省立郧县简师并入,改为八师分部。1944年,鉴于八师房县本部与郧县分部相距300余里不便管理,宜昌地区已无师范,八师房县本部改名为湖北省第六师范学校,抗战胜利后迁往宜昌。1944年6月在郧县的八师分部扩建为湖北省立第八师范学校,属于中师。1945年,省立八师由三皇庙迁到城内察院街,后又改名省立郧县师范学校。郧县解放前夕,学校曾被迫先后迁往均县、襄阳、公安县。全国解放后,经省政府批准,留校师生又从公安县等地迁回郧县。1950年3月28日,省教育厅通知郧阳专署,批准成立“湖北省立郧阳联合中学”,郧阳联合中学内设中学部、师范部和师训部,还办有附属小学,王少白任校长,吴逢亮任师范部主任。师范部即郧阳师范学校的初创阶段。
三、师范时期(1954-1976)
建国以来,在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重点发展中级师范,停办短训班。1954年秋,适应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经省教育厅批示,郧阳联合中学分为郧阳中学和郧阳师范学校,师范部从郧阳联中分出,单独建校,校名为湖北省郧阳师范学校,迁至郧县老城朗日郧阳府衙(已淹没)为校舍,学校从此开始了稳定的、不断发展的新篇章。
1956年前后,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布试行了《师范学校规程》和《师范学校教育实习法》,颁发了《师范学校教学计划》,编写出版了师范学校各科教学大纲和教材,为郧阳师范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政策法规,确定了运作机制,使学校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系统化。
在接下来短短的不到20年间,学校为了支持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牺牲,连续历经4次大规模搬迁,从此成为车轮子上的学校,迁徙、基建成为学校的首要任务,办学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1958年,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上马,学校后靠,迁至郧阳中学(三元宫)东侧,是为第2次搬迁;1967年,因修建丹江口水库,郧阳师范老校址被全部淹没,经郧阳地区同意,郧阳师范学校迁到十堰市白浪公社马路大队,是为第3次搬迁;1970年,为支持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学校服从上级安排,将整个校区转给铸造二厂,并经过认真选址并报地区同意,新的校址选在了郧县城东四公里杨溪公社红旗大队的香炉洼,是为第4次搬迁。
郧县香炉洼时期的礼堂、学生宿舍
1975年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以后,实行全面治理整顿,使当时的经济、教育形势有了转机。9月份,学校在中文、数学两个专业开设“高师班”。郧阳师范几经曲折、磨难,但无论道路多么坎坷,郧阳师范源远流长的教育传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从未割断,仍然艰难地向前推进,谱写着自己坎坷悲壮的历史篇章。
四、 高专时期(1977-2016)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湖北省革字93号文件通知,郧阳师范学校改为华中师范学院郧阳分院,开始招收三年制大专生,开办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5个专业。乘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1978年12月28日,国务院批准在华中师范郧阳分院的基础上成立郧阳师范专科学校,学制三年。先后建立了《教师守则》、《学生手册》等一系列规章制度,1989年11月国家教委发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校据此制定了《郧阳师专学生违纪处分条例》。1993年6月2日,经原国家教委批准,郧阳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979年6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从郧县搬迁至丹江口市东北郊七华里的金岗山为校址。1980年元月,丹江口新校基建工作全面铺开,1981年至1983年暑假,各专业陆续从郧县迁到丹江口新校址,郧阳师范专科学校完成了历史上的第5次搬迁。此后,郧阳师专在丹江口心无旁骛地稳定发展了30年。
建设初期的丹江口金岗山校区
1982年省教育厅对师范专科学校的专业结构设置进行调整,郧阳师专被确定为文科为主的学校,停止了物理、化学两个专业的招生。1983年经教育厅批准,增设政史专业,同时开办干部专修科、教师进修班和成人函授教育,生源以郧阳、十堰、神农架为主,面向全省招生,走上了“普教与成教”相结合、“长短线”相结合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类型走向多样化,拓宽了服务社会的领域和办学渠道。1985年9月,物理、化学专业恢复招生。1987年学校成立成人教育处,制定了《郧阳师专教书育人工作条例》和《郧阳师专师德规范》,加强教书育人工作,1989年在郧西、郧县、房县、丹江口市15所中学建立实习基地,教学实践环节加强。
1993年6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增设应用电子技术、化工工艺和体育教育专业。1997年学校开设本科班,校园规模全面扩大,办学层次、师生数量及招生省份空前增加,先后开办了会计、电子计算机应用与维护等专业。2005年学校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人才工作水平评估,获优秀等级。2008年,学校召开了十堰市大学生顶岗实习研讨会,按教育部要求进行教学模式改革,非师范专业改为2+1”模式,师范专业改为“2.5+0.5”模式。2009年“教风建设年”活动全面展开,开始聘用“楚天技能名师”。 2010年学校作出了“实施办学模式转型,超常发展学前教育”的决定;2011年学校报请省教育厅批准,在丹江校区开办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并利用暑期为竹山县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开展职后培训,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
2005年,十堰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学校进行整体扩建,省政府同意扩建方案,新校区建设正式启动;2009年秋季十堰新校区正式启用;2010年10月学校办学主体迁入十堰城区。
五、 本科时期(2016——)
2015年9月,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申报新设为开云手机官网入口,并接受考察。
2016年3月22日,3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致函湖北省人民政府,同意建立开云手机官网入口。
2016年4月8日,湖北省人民政府下发通知,决定在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开云手机官网入口。
2016年4月27日,开云手机官网入口成立新闻发布会,新校名正式启用。
零公里原点地标
(更新时间:2023年4月28日)